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_每日短讯
2023-05-07 06:58:28 央视新闻客户端

创建于1989年的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先生名字命名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在建校初期就确立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作为本土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之一,学校一直紧密对接产业,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2014年,学校加入了教育部与上海通用汽车发起的上汽通用青年合作课程项目,这个项目简称AYEC。按照上汽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汽修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徐丁一所在班级便被称为AYEC项目现代学徒制班。

当时,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刚刚起步,学校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便在课程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内容。


【资料图】

由于在毕业之前预先掌握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徐丁一在进入宝尊集团工作后明显比没有经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员工适应性强、接受度快,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新能源汽车的保养、维修、增值服务的咨询和处理工作。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徐丁一目前已经成为汽车售后服务主管。这样的课程前置试验给了学校与企业双方很多启发。

从1996年国家首次颁布《职业教育法》,我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 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显然,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为产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呢?

从2012年开始,常州重点打造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人才储备成为很多企业选择在常州“落户”的重要指标。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开始培养机器人人才的职业学院,那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还没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201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大型、骨干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对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完成了《高职本科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3个专业教学标准,奠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基础。

如今,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共有包含中职、高职、本科院校以及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共146家单位,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整合利用集团成员单位资源优势,为全国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常州孟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职教集团中的一员,自2014年在常州建厂之后就开始与常州机电学院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了去孟腾就业。

陈赛楠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孟腾。短短五年,陈赛楠就已经能够负责设计中大型的汽车生产线、新能源装备生产线。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孟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也从最初为企业输送人才升级到了更加立体化的校企合作。

为了紧跟行业和技术发展需求,学校还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就要下沉到企业去实践。如今,像周斌这样既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的“双师型”年轻教师已经成为常州机电学院的骨干老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编制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国家专业标准,带动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的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成了常州及江苏地区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学校近十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居98%以上,苏锡常就业率70%以上,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只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而另一方面,伴随着长三角和江苏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常州的职业教育也在与企业共成长。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一堂车床零件加工实践课上,给一群大二学生们上课的是他们的师兄马艳东。

2008年,马艳东考取了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在他读大二的下半年,也就是2009年,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恒立订单班”,为当时正在筹建的铸造厂挑选和储备一线技能型人才。

2011年,作为这个订单班的第一届毕业生,马艳东一毕业便进入了恒立新筹建的铸造厂工作,从基层一线工人做起。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恒立最初建立的订单班,是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最基础的校企合作尝试,整个订单培养过程都局限在学校,在此之前也并没有机会进企业实习。不过,三年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校企融合的深化,马艳东在恒立铸造车间里迎来了他的师弟师妹们。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中,2019年,双方升级了合作内涵和方式,在学校了开设了恒立学院。在恒立学院的模式下,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大二上半学期会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之后进入恒立班学习。在大二下学期,恒立班的学生们就开始进入恒立铸造进行工学交替和实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马艳东和恒立铸造一线的技术骨干作为产业导师会定期来到学校授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毕业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能够近距离跟着他们的师兄师姐学技术,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职业道路上的目标和榜样。

短短十年时间,马艳东就从一名基层一线工人快速成长为恒立铸造的总监。他成功突破了熔炼工艺等核心生产技术,破解了中国液压行业挖掘机用柱塞泵和多路阀铸件技术“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马艳东也相继被授予“中国铸造大工匠”“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荣誉。

早在2002年,常州市就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情况,集中规划和建设了常州科教城,集聚了五所高职学院和一所本科院校。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常州科教城不断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园区内的院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同时也引进了中科院等国内的大院大所大学来建立研发机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江苏省于2019年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常州市近年来也出台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文件,但这些相关的政策和条例与公司法、劳动法等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在企业端的知晓度、关注度还并不高。

为进一步调动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2022年末,国家推动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旨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2023年初,常州市多部门完成了《关于在常院校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的调研报告》,给出了多项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建立在常院校和新能源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新能源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在常院校人才供给和新能源企业人才与技术需求等信息,来有效推动在常院校和企业精准对接,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立做好了准备。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协同发力。职业教育如何为城市赋能,与城市产业形成合力,实践和探索一直在进行中,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新闻: